发表时间: 2023-04-02 23:38:26
作者: 河北中医文化网
浏览: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一些动、植、矿物可以解除病痛、延年益寿,于是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商时期,酒和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开始有了具体的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为神医的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时期,在中医历史上犹如泰山北斗的典籍——《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严谨完备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东汉时期,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写出了彪炳千秋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同时期的中药集大成之作《神农本草经》问世,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与扁鹊并称为神医的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西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唐代,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的追求,对天下疾苦的关切,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至今仍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誓词。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动、植、矿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代,叶天士的《温病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瘟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之路,此时期比较著名的医药学家有张锡纯,其代表著作为《医学衷中参西录》。
作者简介:
邝康平,男,汉族,湖南郴州人,高级中医师,二级公共营养师,现为中药透皮技术学术委员会永兴分会会长。
教育经历:
1986年跟随其父邝良心一起出诊。
1989年5月师从于郴州市永兴县李甲生医生。
2006年9月进修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并获得毕业证书。
2013年3月参加四知堂制药公司所举办的湖南省首次刃针技术培训班。
2014年3月参加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春播行动”北京大学高级培训班。
2014年9月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举办的平衡针灸适宜技术颈肩腰腿痛专科专病高级研修班培训。
2014年10月考取二级公共营养师证。
2015年7月拜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熊继柏老师。
2017年4月考取了高级中医师证。
2023年跟随畅销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高级研修班授课导师、中国基层诊所管理咨询师齐铁雄老师学习,对医患关系、诊室设计、诊所整体升级转型等有了很大提高。
责任编辑:孙业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