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2-11-30 18:48:11
作者: 河北中医文化网
浏览:
走入朋友新居
作者:任宝亭
上海,星期六,中国华冶集团公司的老同事张先生、朱先生和我,三人相约见面。在职时,中国华冶人分布在四面八方,二十多个省市都有我们的足迹;退休后,华冶人仍是遍布五湖四海,有随分公司基地的建立而定居当地的,有跟子女生活在外地的,有退而不休仍在别处打工的。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有华冶老朋友们的相互呼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里这句诗,好像穿越时空,说的就是我们。
我们一起,还有我的妻子,到了刚迁入新居的张先生老张家里,那是位于长滩的一个新型小区。一进客厅,简直令人惊掉下巴!一面整墙完全由落地玻璃窗替代,滚滚长江就无遮无挡地横亘在眼前,大小轮船悠悠驶过,江水横看不到边,纵望不到涯,无边无际,浩浩汤汤。如此宏大景象,安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竟可以尽收眼底!老张由在邯郸居住的40平米砖混房屋,发展到如今上海的170平米江景房,这是多大的变化啊!过去,想都不敢想,压根儿也就没有这种想象力,现在却梦幻般地变为现实。
看到客人来了,老张的五岁小孙女然然,还主动献上了一曲钢琴演奏。在这里,我还与远在武汉的老张爱人的大哥,我敬佩的老领导,现年九十岁的杨玉岭先生通了视频电话,尽管他从华冶调到武汉钢铁公司已有四十多年了,但还能记得我的名字,交谈起来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声音洪亮,犹如当年。他的夫人,今年也年近九十,身体同样健康。老张的父亲,原邯邢基地矿山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后调任武汉钢铁公司任同级干部的王俊国老人,今年九十八岁了,仍健在,还具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这让人感到十分欣慰!人们的寿命是对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最好诠释。
我们下来楼,就到了江岸大堤,与长江有了更亲密的接触。这也是他们一家人每天早晚散步的地方,是社会公众场所,实际上更成了小区人的活动场所。
在这里,你向左望去,上海宝钢清晰可见,而宝钢塔吊林立的专用码头就在不远处,我在三十四年前的一九八八年,曾经去那里参观过,今日重睹芳容,倍感亲切。向右望,远处隐约可见长兴岛的身影,树木翁郁,风烟入画。这里距长江入海口已不算太远,所以江面宽阔数十公里,波澜壮阔,浩无际涯。长年生活这里,幸福感能不高吗?身心能不愉悦吗?
同行的朱先生用他的高级照相机为大家留下了纪念,虽是在几分钟内连续拍照的,但天空背景却出现了多个不同画面,这当中有天象的变化,也有摄影的技巧。他退休后定居上海,参加过多次摄影专业培训,配置了长枪大炮,长年自驾外出照相,天南海北,几乎跑了个遍,摄影水平由此也进入了准专业水准。
所有这些,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一下当代人的现代生活,再次看到了我国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如此巨大的变化,只是国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尽管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问题,但取得的惊人发展是不可否认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功劳,这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功劳,也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拼搏奋斗的功劳!
站在堤岸,手扶栏杆,遥望江天。只见霞光迸射,变幻无穷,在江水映照下,长江与苍天融为一色。这时江风微微吹来,从你脸上拂过,掠起你的头发,撩起你的衣襟,你的心胸不由也开阔起来!我不由诗意兴起,吟出以下几句,以寄胸怀。
人在窗前坐,
长江脚下过。
巨轮如江鲫,
云水成一色。
天地何其阔,
霞光万道射。
遥望江尽处,
心胸逐浪豁。
(2022年11月6日汲古斋灯下)
图为作者与朋友合影
作者简介:
任宝亭,字茅山,号汲古斋主人,现为河北省民俗文化国学研究委员会顾问、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华冶书画协会主席,邯郸市硬笔书法家协会顾问,邯郸市丛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工程大学特聘书法家,邯郸市企业联合会特聘书法家。此外,任宝亭先生还是中国冶金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太极拳协会顾问,全国成语太极杖创始人等。作有《书法审美的公共语境》《书法的形制》《兰亭序三探》《祭侄文稿为什么成为天下第二行书》《寒食诗帖的艺术解读》《读好三本书 走好人生路》等讲座,出版有散文集《谦师孺牛》《先锋颂》《蓝花布的思念》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