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1-09-26 09:31:34
作者: 河北中医文化网
浏览:
井陉县南障城镇的吕家村隐藏在冀晋交界的大山深处,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70多年前,邓小平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战役,给气焰嚣张的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我党我军的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带您走进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庄,去追寻那段红色的记忆,同时感受它的古朴与沧桑。
方圆百里独一无二的“三滴水”院。
“绣楼院”精美的门厅窗户与屏风巧妙地融为一体。
被村民奉为“神阁”的玉皇阁。
吕家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35公里,从省会沿京昆高速公路行至秀林出口转而向南,到达南障城镇后沿曲折的山间公路穿行10余公里,便来到了吕家村。
古老宅院的红色记忆
“我们村里有两处比较特殊的老宅,不只是它们的建筑形式,还因为在抗战时期,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指挥了一场著名的战役。”随着吕家村村支书吕义清的介绍,我们走进了这两处留有伟人足迹的院落。
在一座歇山式青瓦双坡砖石木制结构的宅门楼前,大门口挂有一块“长生口战役后方指挥部旧址”木牌。“这就是福寿宅,1938年129师伏击日寇的长生口战役的指挥部。”吕义清介绍,因为大门顶部镌有木雕“福寿”二字,“福寿宅”因此而得名。
跨上层层石阶,进入宅门,从隐屏东西向进入院内,石墙、石房、石院,就连上房月台、农家供奉的神龛都是青一色的石头精雕而成。在东门北侧紧靠上房山墙建有一耳房,平时存放生产器物,同时还存放着一块2米多长、半米多宽的木板。吕义清介绍,在战争年代,只要把木板往街巷上头两边的房顶上一架,就能穿街过巷、穿房过院,巷道变通途,攻防自便。看来,当年将“福寿宅”设为战役指挥部,一定也与院落的巧妙设置有关。乡亲们称福寿宅为革命宅、胜利宅、光荣宅,还传唱着一首民谣:“福寿宅福寿宅,福寿名宅贵人来。吕家来了邓政委,吓得鬼子叫娘爹。”
从“福寿宅”南行40米,便是吕家村的“第一大宅院”,邓小平当年指挥战役时就住在这里。这处宅院,占地两亩左右,修建于民国初年,是一座石头建成的四合院。“垒墙的这些石头,都是一寸三凿,非常均匀,而且纹路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吕义清说,这些砌石都是用手工凿制而成的,做工非常精细。建筑“第一大宅院”时,当时该家族祖孙三代七八个劳力,其中三四个人精于石工,于是靠自家劳力动土修盖,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盖房,历经三载建起了这处宅院。“南边上房四间拱券式窑洞,当年是警卫室、作战参谋室、邓小平的办公室和卧室,东西厢房是指挥部、科室人员的办公室。”
吕义清介绍,听村里老人讲,当年部队进村后,在房屋间拉起了蛛网般的电话线,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两天之后,他们又悄无声息地撤离了。“后来才知道,来的部队是八路军129师的一部分,带队的是邓小平,到这里是为了指挥一场阻击日寇西进的战斗。”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场战斗是发生在1938年2月的井陉长生口第二次伏击战。这次战役共击毙敌人130余人,日****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也在这次激战中丧生,并炸毁敌军车8辆,缴获迫击炮2门、九二式重机**2挺、各类武器百余支以及弹药等军用物资。
置身于写满历史的院落,似乎又听到了70多年前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发报声。当年伟人在此运筹帷幄,杀得日寇闻风丧胆,给古老的宅院留下了一份荣光,也成为老宅院最珍贵的记忆。
匠心独具的明清老院
吕家村是一个小村,全村只有160多户,480余口人,除一户外迁户外,全部为吕姓,在井陉是吕氏族姓最为集中的一个村。
村子虽然不大,但却有着600余年历史。据吕氏族谱记载,元末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永乐年间本县南障城洪河漕吕氏迁居此处,以地名称汪儿村。后因吕氏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沿用至今。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官房碑记》记载:“吕家村环村皆山,接壤平定,洵正定之锁阴焉,而民风淳朴,风俗近古。”
因“环村皆山”,村民便依山而居,从周围石山上取材修建房屋。因与山西接壤,这里的房屋也具有黄土高原土窑的特点,所不同的是以石头为主,筑为石窑,依山而建,当地俗称“靠山家”,同样也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村子以古建筑群为中心,房屋按时代的顺序向四周扩展。“现在,全村共有老院落76处,其中最具风格的有12处,像吕考勤院、绣楼院、吕聚怀院、吕拴科院、吕玉峰·吕俊庭院、吕兵拴院、福寿古宅和吕增琳院(新院)等八处明清老院保存得比较完好。”
沿着已被磨得溜光圆滑的青石古道拾级而上,手指抚过石墙、石磨、石臼、石凳,顿时感受到一种坚固与清凉,那些在风雨沧桑中伫立数百年的宅院便一一闪现在眼前。
吕考勤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该家族人丁兴旺,五世同堂,生活富裕,凭着自家有劳力,便动手修盖此院,人称“三滴水”院。吕义清说,这是因为房屋分三个层次而得名:一进大门为第一层院,南北厢房为第二层结构,堂屋也就是上房为第三层。这种建筑结构,人们从外向内看层层拔高,象征着生活蒸蒸日上;从内向外看,则象征儿孙满堂,后继有人,连接不断。“‘三滴水’院这种格局在方圆百里是独一无二的。”
被称为“绣楼院”的吕玉珍、吕增义院更是别具特色。据说,此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此院近似抱厦门楼,木制屏风。堂屋及东西厢房均为二层建筑。上房与西厢房的底层是石拱横窑,上层是木制结构,都是平顶。更具特色的是,西厢房的二层是一座绣楼,从石阶上到二楼,转西厢房便可到达房顶。平时如果在楼内烦闷时,可到房顶或二楼散步,真是一条房顶暗道。1945年,路南第五区 政府在此利用房顶暗道与“福寿院”搭木板连接“房上房”居住。他们白天在此办公及休息,夜晚便深入敌区(于家一带村落)开展革命工作。
吕兵拴院的建造年代不详,大约在明朝后期。院落不大,堂屋为石拱横窑,上层为木制。这所宅院最引人注目的是院中一株二百余岁的石榴树。只见老树主干虬龙腾飞,次枝别逸斜出,虽历经二百年风雨,但树冠茂盛,遮日成荫,累累的果实缀满枝头,使整个老院别具风味。
丰厚独特的人文资源
独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筑为吕家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村内的古庙、古阁、古树、古榨油坊让这个美丽的山村平添一抹古朴的色彩,而村外的战备设施更使 吕家村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凝重。
正对村口的关帝庙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最早的重修记载是清康熙十三年。每逢正月十六、五月十三是周边十乡八里的传统庙会,近年来庙会的规模一年胜过一年。吕家村是旧时晋冀的交界地,关公庙是南面和北面战备围墙的合拢点,庙前公路连接平定府和正定府,成为一条交通要冲。
雄跨于村口河道之上的古阁始建年代已无考,据光绪年间重修碑记载,此前已大修过四次,为石头拱券楼阁,阁旁建有蓄水池。吕家村南有三十里山场,每年雨季都会有大量雨水从村前流过,但因为有古阁和蓄水池科学合理的配置,再大的水也没有漫出古阁道口,反映了乡民治村治家的聪明才智。这座古阁被村民形象地誉为“神阁”。
村口的古槐相传为建村时所栽,数百年来迎来送往着村里的客人。只见这棵老树枝干突兀苍劲,需两人合抱,与旁边用青石铺就的石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棵老槐树还有一段传说呢。”吕义清说,古槐一直长得很旺盛,后来古槐上方建起了学堂,古槐于是不敢冒尖,长势就萎顿下来。“等学校搬走以后,古槐又老树发新枝,蓬蓬勃勃地茂盛起来。”
在吕家村,至今还保存有一处古油坊,就位于建于明代末年的吕玉峰、吕俊庭院阁楼底层。推开油坊石窑的门,只见窑洞的石拱上已是油黑一片,显示出这处榨油坊的历史很是久远。吕义清介绍说,当地称榨油为压油,使用的是单杠式榨油架,从清朝中期开始榨油,一直沿用至今。
在村西楸树坡山腰上,有一个庚子战备防御洞。这是清朝末年法德联军进军山西时,清军将领刘光才为防止法德联军的进攻而修建的。同时修建的庚子战备长墙是微水东天门防御工事的延续,属第二道防御工事。防御洞洞长60多米,直径2米,洞内崎岖盘旋,因势就形,宽敞处能容十数人,狭隘处仅容一人猫腰而过。战备长墙在村南和村北都有,就像一副有力的臂膀把整个村子环抱起来。南坡的一段保存较为完好,通体高约2米、厚1米、长200余米,长墙北面山石裸露,南面却是柏林高耸,草木丰茂。战备防御洞和长墙在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历史的烽烟已经散去,吕家村将红色革命遗址与明清建筑融合在一起,加上秀丽古朴的风光,就像镶嵌在太行山深处的一颗明珠,散发出迷人的光彩。